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正文

“留改拆”城市更新模式让小松涛巷的更新与保护并行

“新中国成立后,父母搬过来第二天,我就在这幢房子里出生了。”5月19日下午,面对着数十名年轻的设计师,72岁的小松涛巷15号居民费玉群讲述着这幢老房子的历史故事。当日,由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发起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建筑设计方案第二期征集活动,进入设计师踏勘现场阶段。此次征集选择小松涛巷15号民居(历史建筑)作为设计对象,不足百米的小松涛巷里将呈现“留改拆”城市更新模式。

小松涛巷以15号建筑为节点,分为南北两段,北至游府西街,南至淮海路,整体宽度为16米,全长仅93米。15号建筑为市政府公布的第三批历史建筑之一,为一层两进木结构合院建筑,共住有4户人家,其中3户公租户、一户私房户。建筑平面依然保持着历史的格局,只是立面已被刷白。记者昨天跟随设计师们步入院内,只见大通道两侧各有一间房,左侧就是费玉群家,只有一个房间和一个小阁楼,已经搬空。“我们一家人就挤在这个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住了几代。”费玉群告诉记者,家里没有卫生间,需要出门倒马桶。厨房就是过道里临时搭的披子。“如今这里要实施城市更新,一方面要保护历史建筑,一方面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咱们还是要支持的。”费玉群说。

参与设计征集活动的东大建筑学院学生朱昊昊表示,这座历史建筑木结构本身荷载不足,需要后期加固。前期通过与居民交流,了解建筑的相关情况,后期则准备根据未来功能开展设计,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中,为街区注入新的生活内涵。

记者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此次征集活动,吸引了海内外不少设计师参与。由于疫情原因不能亲抵现场的省外和海外设计师,可以通过在线踏勘。

踏勘现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鲍莉与居民沟通改造下水管道的问题,“市政配套方面,是城市更新必须要解决的,你放心。”作为小松涛巷城市更新规划的主持者,她已多次来此深度调研,与居民相当熟悉。鲍莉告诉记者,目前规划方案在市级层面已经过审,“小松涛巷过去是一个水塘,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逐渐开发,建筑边界就是街巷边界,与中农里建筑群在一条线上,可见当年在设计上就考虑了整体性。在规划中,首先落实的是保护。11号与15号建筑为历史建筑,要予以保留并进行活化利用。其背后的东方饭店(文物)则完整保留不予改动。”

在更新规划方案中,15号建筑以北尚存一幢历史建筑,在规划设计上将围绕该建筑形成一个L形商住区域,建设2幢商住楼,部分用于居民回迁。片区更新规划向东偏移,将15号建筑以北原道路红线宽度由16米调整为12米(含3米退让步行空间),15号建筑以南道路红线宽度16米保持不变。红线东移的同时,对路边建筑拟采用骑楼形式增加道路空间,同步优化道路断面,确保人行、非机动车都具有独立路权。

小松涛巷的城市更新规划形成后,将在规划基础上开展城市设计,从而启动实施城市更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秦淮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秦淮区通过小西湖的探索,城市更新工作起步较早。去年,全市14个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项目,秦淮区就占了9个。小松涛巷在十多年前是计划拆除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更新理念的变化,如今要启动有机更新。虽然不到100米,但它完整地呈现了“留改拆”的城市更新模式。南段风貌较好,选择保留现状,15号建筑区域则是在保护中活化利用,北侧调整为商住用地,建设商住楼,留下居民。“繁华地段,居民的生活品质很差。我们实施能留则留,能改则改,最后才选择拆,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更新模式。”该负责人表示,小松涛巷的更新与保护并行,既展现了街巷的风貌与活力,也提升了老城居民的生活品质。

标签: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

资讯播报